手机扫码接着看

大明我真的只是普通人的简单介绍

作者:佚名|分类:问答

大家好,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朋友对于大明我真的只是普通人和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大明我真的只是普通人相关的知识点,文章篇幅可能较长,大家耐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笔记

我很喜欢这种讲故事的历史书。这本书只是讲了几个故事,彼此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关联,因而没有太过用心梳理。我也只是摘录了部分我感兴趣,有些许感触的文字,偶尔拿出来再读读就好。

想要读懂大明,想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这本书讲了下面几个故事,过程跌宕起伏,细节妙趣横生,结局发人深省。

1、学霸必须死 徽州丝绢案始末

2、笔与灰的抉择 婺源龙脉保卫战

3、谁动了我的祖庙 杨干院律政风云

4、天下透明 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

5、胥吏的盛宴 彭县小吏舞弊案

6、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

1、徽州丝绢案

或许这是首辅大人为了推行新政所谋划的一步棋呢?只有利用丝绢案引发一场大辩论,才能凸显出旧税法的弊端。届时民意汹汹,都要求改革,朝廷从善如流,即时推行一条鞭法,岂不是顺水推舟?

大概是嗅到空气里什么味道,比起上一次的敷衍态度,徽州府这回的态度积极得可怕,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2、杨干院祖庙风云

罗兴进京上访这个时候,嘉靖皇帝正琢磨着给亲爹再弄个庙号,好让他老人家名正言顺地入享太庙。此时他的政治手段日渐成熟,知道这种事不宜强行推进,一定得按部就班地来操作。对嘉靖皇帝来说,这可谓是瞌睡时送来一个枕头。他可以借这件案子隐晦地点明一下态度,提前吹吹风,为明年的开禁祭祖宣传造势。

这套流程,看起来和上一次没区别,可背后蕴藏的政治意义,却截然不同。原来只是一桩地方乡民诉讼,现在却俨然成了配合中央宣传形势的典型。我大明一向以政治需求为第一位,司法什么的走走过场就好。对此宁国府自然也是深为默会。

为官之道,讲究“默会于心”,很多事情不可明言于口,只能在细微处去自己揣摩。司法问题,政治解决,这场官司的胜负,其实在开审前就定好了。罗氏一族的胜利,当然要靠罗显和族人们的自我奋斗,同时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哪。

熟悉官场的人心里明白,这只是因为官员们要尽快平复乱局,等事态平息,就要秋后算账了。官员的办事原则是:拿住首犯,略施薄惩,以吓阻压制为主,不求根治问题,只要别在我任内出事就好。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官府讲空话的调门越高,越说明他们不打算干实事。

虽然这么做还是无法解决黄册管理问题,但至少成功地将其掩盖住了,按照大明官场的标准,没暴露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上头重视什么,下面未必会重视,往往得三令五申;但上头如果不重视什么,下头立刻心领神会,迅速废弛,堕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在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里,政策的执行是有惯性的,比如说在大明。政策一旦形成惯例,即使周围情况发生变化,官员仍旧会机械地继续执行,不会主动求变,甚至畏惧变化。所谓“祖宗成法”,就是这么来的。

在一个衙门里,几个“官”在金字塔尖负责决策,几十个“吏”在金字塔中间负责调度规划,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役”在金字塔底吭哧吭哧干活。

黄册库和地方官吏不需要面对面勾结,他们只需要在自己的位置稍做发挥,就会产生一层一层的涟漪,让利益顺着最有利的方向流动。上头得了中利,中间得了大利,底层赚点小利,大家皆大欢喜。至于倒霉的王叙一家,并没人关心。

每一个手段背后,都是大量利益输送。因为这条线上沾染了太多利益,是政治上的雷区,在驳费链条里,几乎每一个环节上的人都有所获利。这就是所谓的“繁荣性坍塌”。表面看欣欣向荣,大家都有好处拿,一派繁荣景象,实际上这正是整个体系开始坍塌的表征之一。听到这个消息,各个链条上的既得利益者拊掌而笑,从此天下太平无事。祸因早种,积重难返,大明的覆亡实际上是一次系统性的崩塌。

这个决定乍一看莫名其妙,但仔细一琢磨,可谓深得官场真味。一个新上任的巡按,如果上来就亲审拘拿一个知县,未免有点骇人听闻。做官最重要的是和光同尘,抓了高琦不要紧,惹得徽州官场抱成一团,八府巡按也吃不消。所以这一招“转宁国府审理”,看似踢皮球,其实蕴藏着无比精妙的平衡技巧,既让案子顺利推进,同时又保护了巡按自己。

如此旗帜鲜明的表态,说明早在徽州府发文缉拿帅嘉谟之前,歙县就已经跟上头打点好了。

一个负责任的官府在推行政策时,一定会准备好相应的疏导方案,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却不去想后续应对措施,那叫顾头不顾腚。如果他没有亲自去船槽现场查勘,没有仔细走访四都民风,断然拿不出如此实用巧妙的方案;而如果他没有锐气,也不会坚定不移地把政策执行下去。

他的每一项政策都经过反复推演,有设计,有试点,有铺垫,有妥协,策略务实而有弹性,一步步走得十分扎实。

朱元璋曾经发狠,强行把一大批浙西富户迁入京城,算是一力破十会,但这种手段只能偶一为之,不可能在每一个地方都这么硬干。

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制度。

他深谙官僚禀性,知道他们最不耐烦的,就是下面的人争吵却又拿不出办法。所以在呈文的最后,他急上峰之所急,十分贴心地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这个角度可以说是高屋建瓴,深悉人性,你跟官员们陈说民间疾苦,未必能让他们感同身受,但一说这事有碍于仕途,保证会引起高度重视。

下头老百姓们也明白这个逻辑,所以碰到什么纠纷,甭管有理没理,先闹一阵,闹成了,官府往往就会按闹分配,闹不成,也是法不责众嘛。

这一招特别狠,领导不介意你糊弄百姓,但非常介意你糊弄他。平日鱼肉百姓也就算了,上峰来查账也敢弄虚作假?也太不把成都府放在眼里了。

杨教谕的申文不提业务对错,只谈官员仕途。而帅嘉谟没读出申文这一层机锋,一厢情愿地认为,之所以徽州府不愿推进,是因为整件事还说得不够清楚,典型的技术人员思考方式。

帅嘉谟到底是数学学霸,在探究人心方面不及文科学霸杨教谕 。他不明白徽州知府的冷漠是考虑到稳定和仕途,跟技术性问题无关。帅嘉谟把一个战略性错误当成了战术性错误,一味钻牛角尖去查考细节,等于媚眼抛给了瞎子看。

若他们立刻派兵去征剿,这叫“衅自我开”,布政司得负领导责任。如果先把黄册送去后湖,让那边以“户籍可疑”的理由驳回来,布政司再去收拾杨正魁,便师出有名了。

他和程世法身份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自然也不一样,身为本县主官,谭昌言考虑更多的是婺源局面的稳定。

余懋学忽然意识到,这是张居正余怒未消,打算借机惩治自己,便行事更为谨慎,闭门不出,也不与别人来往。

帅嘉谟在文武两道的表现都很一般,注定仕途无望。但磨炼好了这门手艺,以后就业便有保障了。就像所有的学霸一样,帅嘉谟看到眼前出现了难题,不惊反喜,兴高采烈地继续深入挖掘。除了在史料和统计学上做手脚之外,帅嘉谟还准备了第三张牌:政治牌。

书手落笔一字之差,甚至能左右官职的选拔。可以想象,他的寻租空间该有多大。

这些学生到底没社会经验,不明白人家活虽然干得一般,可PPT写得好,一文遮百丑。

这件没有酬劳的业余工作持续了两年,先后八次修改,最终在正德九年成稿,定名为《后湖志》,一共十卷。像这种冷门史料,即使校对出来,也鲜有人问津,做这件事几乎是没有任何回报的。吴老先生在序言里如此说道:“我这个年龄的人已无意钱财,只想踏踏实实地做些什么,只要有益于世,便于愿足矣。

19世纪一位法国小说家说过,想要了解一个社会的形态,去法院里坐几天就够了,那里是最容易看到人生百态的地方。

2《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有哪些难以看懂的剧情?

有很多人询问小编想要看历史剧,并且是历史正剧,对历史有一个真实且清晰的了解,哪部电视剧最为推荐呢?其莫过于《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想要看懂,确实需要观众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才能够分辨出人物的心理和对立面以及权谋和历史故事复杂交织的场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究竟有哪些难以看懂的剧情呢?

这部剧是以嘉靖皇帝为主线,在他当朝的那个年代。所有的事物都掌握在嘉靖的手里,同时嘉靖所看重的官员也分为派系,比如说在严党这个阵营当中,曾被发起一词反一起反击,最终结果则是以惨烈的代价而告知尾声,这也是当时在封建制度下皇权至上的后遗症。

总的来说你能在这部剧中看到。封建的皇权与民众的权益发生冲突时,他们究竟是如何权衡和制约的?为什么这部剧如此晦涩难懂,尤其是最难懂的剧情,便是嘉靖对于手下人的宽松和严待,明明是局外人,却受到嘉靖的褒奖等等,观众对这一系列操作不明所以,这便是历史上的皇权制约之法。

这部剧开篇便为大家讲述了改稻为桑所经历的过程,以及以民众的角度和以朝廷的角度,当两方利益冲突时。地方官员的做法究竟是什么?所谓天高皇帝远对于皇帝而言,又究竟该如何明确的治理地县的官方事物呢?

如果不是以单方面而是以双方剖析来讲,没有对错任何一方都是主观方面,而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很有可能扭转整个事情的发展方向。所以无论是严党还是清流,在他们决斗的过程中没有绝对正确的一方。历史便是如此,不在这一刻,就在那一刻,而这种权力冲突所引发的对立事件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3为什么我看不懂《大明王朝1566》?或者说为什么普通人看不懂这部剧?

因为《大明王朝》的情节和精神上的饱满,是可以作为名着去传承的。它的信息密度上的饱满,是可以与电影作比较的。

一般来说,因为电影时长的限制

一般来说,因为电影时长的限制,要在一两小时内讲清楚一个故事,还要体现出思想和艺术手法上的价值,就要求了电影的信息量远大于电视剧。哪怕是爆米花电影,优秀的作品,它的台词也是认真设计打磨的,尽量不说废话,不加入无用镜头,不灌水。而电视剧,即便是很多优秀的商业剧,跳一集半集,也不影响继续观看。猜也猜到了跳过那部分内容讲的什么。这本来也是电视剧的要求——要让新换台过来的观众跟得上,能接着看下去。但是大明王朝用电视剧的体量,压缩进了电影的信息量。这既会给观众以“烧脑”的快感,也会带来疲惫。

同时,由于题材的原因,这种“烧脑”会让观众不适应,难以消化

同时,由于题材的原因,这种“烧脑”会让观众不适应,难以消化。像《隐秘的角落》,《白夜追凶》,或者电影《恐怖游轮》这样的悬疑题材,套路是成熟的。那就是观众能够理解台词剧情,快速掌握局势发展,“烧脑”的地方是诡计,是反转的设置,这会让观众有参与感,如同侦探旁的助手,参与其中。而《大明王朝》的“烧脑”,是没有固有商业套路的,是观众不熟悉的。这就从一开始给了一个欣赏的台阶,或者说是门槛。而且,观众感受到的烧脑,是全方位的,是台词,剧情,反映的人物心理,行为逻辑,全然的陌生。有时候,甚至有种在“上课”的感觉。电视剧中的人物在教观众如何理解自己和别人的语言,行为,动机,引起的结果。

《大明王朝》的精致,也像是一本可以反复读的名着。创作者认真地创作了人物的思想和精神,描绘了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不深入去思考,便很容易“get”不到,就无法理解人物了。比如这个问题下就有一个回答,说海瑞不是为了“民”,而是为了“名”。追求儒家终极的“名”,不过是在追求过程中,附带地利好了人民的利益。

如果去分析海瑞在剧中的成长和变化,我会很自然地认为,这个判断不合逻辑。海瑞自己曾剖白,本来干完这一任南平教谕就回乡侍奉老母过活。他的层次,本来根本接触不到帝王将相,对君父有最朴素的,天然的敬爱。对人民有朴素的“父母官”的保护意识。可是在卷入政治风波后,在一次次地审问郑何二人的过程中,在问出“君父知否”的疑问后,他一步步认识到,大明朝积弊如此之深,而这天下大弊不在贪官污吏奸臣,而在于以家奴治天下的君王。

可以说,海瑞是剧中最重要的,在进行思想的蜕变和深化的人

可以说,海瑞是剧中最重要的,在进行思想的蜕变和深化的人。他甚至是我们读者的分身。和我们读者一起,从简单地认为,天下是严党捣乱的,只要倒严,就可以拨乱反正,重还朗朗干坤,到认识到,皇帝才是问题的根本。和观众一起,完成了认知的破碎和重建,最终成为了真正的利剑。

可是这把利剑最终只能是生锈的刀。人不可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作为最大既得利益者的皇帝,没有自我革除的动力和觉悟。理想终究只是理想。所以观众跟着海瑞一起失败了。甚至失败之前还和海瑞一起听了嘉靖的长江黄河论,又上了一课,再自我怀疑一番。

这一系列的思想震荡指导下的行为逻辑,不能用“为名”来解释。这样丰富,同时具有深刻浪漫主义的精神追求,和现实主义的政治诉求的人物,观众太难在电视中看到了。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如《琅琊榜》,《甄嬛传》,终归是商业性的,它们的情节精致,但是人物思想并不十分深刻。观众能否比较容易地理解这些人物的行为和思想。

而《大明王朝》中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太具有智慧性,从而将思想掩藏得太惹人寻味。整部作品像一本名着,时时翻翻,细细读读,总有些新感悟。

4《显微镜下的大明》用显微镜看大明全貌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由誉为“文字鬼才”的马伯庸所著作的,书中描述了明朝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将基层官场上形形色色的官吏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了一个普通人的大明生活。

这本书不是用那种很宏大的角度去讲述一个朝代的历史兴衰,不是以帝王般高高在上的角度俯视世界,而是以几件稀松平常、不引人注目的小事情作为落脚点,将故事娓娓道来。本书讲述了明朝发生的六个小故事,这六个小故事并不只是有趣或好笑,而是有更深的意义。每读完一个故事,你会觉得自己对于大明不仅有了微观的了解,而且也加深了在宏观上的了解,竟有一种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感觉。

是的,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一个朝代的历史就是由这个朝代每个人的生命长河所铸成的。在这些人中会诞生一些大人物,例如,皇帝、名臣。他们会载入史册,名垂青史,不论是为人所敬仰亦或为人所唾骂。但还有些人“生于尘埃、死于无闻”,他们才是是历史长河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生活才是最能反映这个朝代的气质、走向的有利凭据。

从这六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底层群众在面临沉重的徭役、赋税、强权压制时做出的选择,也可以看到手握权柄的基层官吏在遇到诱惑、遇到棘手案件、接到上级命令时又是如何应对的。这些人岌岌无名,他们是历史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不为人所知,但当浪花拍打在沙滩上的那一刻,在那转瞬即逝的一瞬间,他们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正如书中所写:“本书力图以冷静克制的零度叙事,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想要读懂大明,想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瞩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这些显微镜下发现的小人物的故事不止让我看到群众是如何为自己维权的?基层官吏是如何利用权力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富人是如何躲避徭役且还能安稳度日的?穷人是如何越过越穷的?还让我从更高的角度看到了大明王朝的司法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大明王朝的各种决策是如何一步一步执行的?大明王朝是如何发展的?……显微镜下看到的小故事却让我看到了整个大明王朝运转机制。用显微镜看出了大明历史全貌的效果。我明白了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从细枝末节看全局,窥一斑而知全豹。

5若是穿越到明末,你是当忠臣誓死保卫大明,还是投靠满清?

作为一个汉人,如果你穿越到明朝末年,你是誓死保卫明朝当忠臣,还是投靠满清?

在明末风雨飘摇之际,对于任何人可能都是个灾难,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国内起义不断,辽东战火纷飞,就连老天也破罐子破摔,饥荒肆虐、饿殍遍地,更可怕的是鼠疫横行。

史料记载:

“沿街小户,收掩十之五六,街坊间的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二十余万也。”

到李自成攻破京城之时,京城几乎变成死城,在众多因素下,崇祯帝选择自缢身亡。在如此情况下,有谁能挽救危机,一举扭转形势?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哪怕是神仙出场,都可能无计可施。天地命数、因果循环,大明帝国的灭亡无法避免。

满清在李自成破城之后,捡了个大便宜,大明最后的力量吴三桂率军投降,满清顺水推舟,成为了中原的主人。如果凭个人意愿,应该没有人想穿越到明末乱世,假如真实情况确实发生,那该如何抉择呢?

也许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明代汉族人占大多数,我们穿越来之后,必定得有个身份,也就是命运给你安排个角色。如果像终结者一样赤裸着来到明朝,那就悲催了。如果你没有超人的能力,那就只能屈居人下,活下去可能都是个奢望。

也就是说在选择当忠臣还是投降这个问题上,你可能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不论是否投降,最起码得是个官员,要想做官,那最少也得考个举人或者进士,四书五经应该会难倒大多数人。

先假设穿越过去成为一名百姓,民以食为天,明代的农民主要还是得看天吃饭。而在崇祯年间正是大灾之年,旱灾频发,饥荒遍地。据统计,从万历四十七年到崇祯十三年,每年都有天灾,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蝗灾、地震、雪灾等等,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历代都十分罕见。

史料记载:

“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在崇祯二年,陕西爆发饥荒,到处都没有粮食吃,很多人用树皮充饥,之后树皮也被吃完,只能吃土块,吃完后,几天内腹胀而死。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百姓,穿越到了崇祯年间,被饿死的可能性很大。

换一种假设,你穿越过去后成为一名士兵,在那混乱的世道,当一个士兵的确比百姓靠谱一些,虽说军饷不能保证,可能还有口饭吃,不至于被饿死。士兵的最大威胁是死在战场上,且当时辽东形势紧迫,在很大程度上,你可能被派到辽东战场。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直接杀奔京城,袁崇焕率兵勤王,勉强击退清军,满桂、孙祖寿战死,明军损伤惨重。崇祯七年、八年、九年,清军多次南下入侵,崇祯十一年,卢象升兵败身死,明军受到重创。

崇祯十三年,爆发松锦大战,洪承畴投降。明军和清军的战争频率很高,在如此高压的战事下,作为一名普通士兵,要想存活下去都是个大问题,很有可能成为战场上的炮灰。另外明军还有一个大敌,就是李自成农民军,两线作战让明军疲于奔命、焦头烂额。

假设穿越到明末,你只是个普通人,你根本不用考虑做什么选择,忠臣或者叛徒大概率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活下去才是第一要务。

忠臣义士并不好当

我们再假设你运气比较好,穿越成为一名将军,手下数万明军,你要面对的是李自成的百万大军,还有满清的八旗精兵。

就拿明末著名将领卢象升为例,卢象升,宜兴人,骨骼精奇,力大无穷,且善于骑射,熟悉兵书战策,统兵很有一套。

史料记载:

“象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能治军。”

卢象升手下还有一支强大的军力,名为“天雄军”,之后卢象升在剿匪的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明军中高级将领。崇祯十一年,崇祯命宣府、大同、山西三总兵,入京城护卫,卢象升被赐予尚方宝剑,命其指挥全国兵马。

当时崇祯帝有意和清军议和,而卢象升还是主张抗清,杨嗣昌、高起潜则对卢象升百般阻挠,崇祯帝对抗清犹豫不决,一度令卢象升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虽说卢象升表面上统领天下兵马,实际兵力很少。

但凡到一朝末期,这种事情时有发生,也可以说是必然发生,前线的将领在血雨腥风中拼杀,而后方的朝廷则暗中耍手段、搞阴谋,最后搞得不可收拾。

岳飞就是典型的例子,南宋绍兴十年,岳飞在郾城之战、颍昌之战大破金兀术,收复河南,进军河北,哪怕是收复幽云都指日可待。只是赵构和秦桧一味地委曲求全,强令箭在弦上的岳飞马上撤军,百年机遇就此功亏一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之后赵构畏惧岳飞的战功和军力,就这么和秦桧阴谋害死了岳飞。岳飞一生忠心报国,岳家军足以和金军全军对抗,如此忠勇的战将,如此好的时机,全部因赵构的胆小怕事,秦桧的奴颜婢膝化为泡影。

很多时候,前方将领并不畏惧凶猛的敌人,而最怕的是朝廷的诏书。卢象升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要求抗清,是时,流言四起,缺粮缺饷,卢象升率所部残兵进驻巨鹿。

很快遇到清军主力,而在距战场不足五十里外,宦官高起潜所部兵马按兵不动,卢象升多次求援,根本毫无反应。就这样,在崇祯、杨嗣昌、高起潜等人的“帮助”下,卢象升大呼有进无退,杀入敌营,力战而死,用生命诠释了他的忠勇。

这就是忠臣的下场,这就是誓死卫国的结局,卢象升死后,畿南三府为其痛哭,悼念卢象升。而朝廷却在八十天后才将卢象升遗体入殓,家人申请抚恤,朝廷也一并驳回。

论能力,论经验,论对国家的忠诚度,论统兵能力,穿越过去的你都不一定能到达卢象升的水准,结果则不言而喻。誓死卫国应该受到尊重,而这结果是否你能承受得了,就要权衡一二了。

即使没有战死,也没有被自己人整死,真要让你投降满清,也得看人家收不收,万一计划破灭,两边都没得去。就算是满清接受了你的投诚,用不了多久,当你的价值榨干,也就到了死亡的时候,没有一个皇帝会喜欢投降过的人的,即使当时没弄死你,早晚也得弄死你。

所以,一旦穿越回去,根本没得选,就算是九死一生活了下来,投降不投降也不过是晚死与早死的区别,没啥意义。

穿越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在我看来,还是不穿越为好,知足常乐,平安是福,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好了,大明我真的只是普通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明我真的只是普通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08 04月

2023-04-08 12:35:09

浏览132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四川仔猪价格今日猪价表(四川仔猪行情) 垂吊马蹄金什么时候播种(垂吊花卉有哪些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