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式风格书房(宋式风格别墅)
大家好,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朋友对于宋式风格书房和宋式风格别墅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宋式风格书房相关的知识点,文章篇幅可能较长,大家耐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谁能帮我介绍一下古代的宅宇是怎么样的
具体介绍,请参看下文:
中国古代房建的发展情况
(一) 原始及上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约1000-4000年前)
原始社会的房屋是由经地穴、半地穴发展成为木骨抹泥和草顶抹泥的地上建筑,虽然很是简陋,但也标志这人类从穴居移至地面,就房屋建筑发展史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夏、商、周三代的中心基本上均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该地区属湿陷性黄土地带,为防止地基湿陷,古人发明了夯土技术。由于该工艺施工技术简单,且极易取材,故得以传承发展并延用至今。另外,夯土技术也可夯筑台基和高大的墙壁,建造高大建筑,商朝最后一任帝王受辛(纣王)所造之“鹿台”,也许就是夯土技术的产物。此外,经考古发现,陕西西周周原出土的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柱间用阑额、柱上用斗的形象,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房建的主要城中体系斗栱已出见端倪。
春秋、战国时期,经犬戎之乱、平王东迁后,周室王权衰微,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诸侯国均打破礼仪制度修建了大量的宫殿。由于当时的建造技术不具备建造巨大的多层楼阁,从而使“台榭”应运而生。所谓“台榭”,是以阶梯形夯土为基础,逐层建造房屋,依靠土台的逐步升高,营造出多层楼阁的大建筑观感效果。此外,各层土台的边缘、隔墙底部用横枋加以固定,从而起到预防崩塌的作用。
此外,战国时期的宫室在瓦当及地砖的使用上已日渐成熟,并制作出相应纹饰的工具。至于宫室内的装饰,主要是以朱红地面配及墙面壁画,个别壁柱、壁带也以青铜装饰,并镶嵌玉饰,其景豪华万分。
(二) 秦、两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王赢政横扫六合、并吞八荒,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继而,徙天下富商于咸阳,仿照六国宫殿,在渭水以南之上林苑建造阿房宫,依据现存的阿房前殿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500米。《史记》称:“上可作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后项羽入关中将其付之一炬,相传大火连烧三个月不灭。
两汉时期,虽然与北方匈奴战争连绵不断,又有王莽篡汉的内部纷争,但作为中国第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建筑水平和发展史达到了一个高峰期。最富盛名的宫殿是西汉前期建造的长乐、未央、建章三宫,长乐宫为故秦之兴乐宫;未央宫为汉朝所建第一宫殿;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其内设有暖房、凉室,并附有湖泊、园林,由于三宫殿规模宏大,故史籍记载较为详细,受篇幅所限故不再此一一赘述。汉朝宫殿建筑虽然仍以台榭为主,但较之以往,其规模和构造形式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在宫门外建造巨阙,“阙”是建立在宫殿、庙宇或陵墓甬道、神道两旁的一种表示官爵、功绩的象征性装饰建筑,其式样和牌坊相似,有石制、木制两种。此外,城内还建有官署府库。
两汉时期木制结构现已无存,但从石阙及壁画上看,中国古代房建的三种主要形式:柱梁式、穿逗式及密梁平顶式已经全部出现。特别是在石阙上,工匠仿造木结构雕出柱、阑额、斗栱、缘飞及屋顶,由此可看出汉代木建筑工艺之精良。此外,中国古建屋顶极具代表性的五种样式,即: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在两汉时期,已经基本形成。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9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期间战祸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在这段时期,少数民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鲜卑氏统一北方并建立了北魏政权。由于该段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群众信佛祈福者非常之多,故南北方均建造了大量的佛寺、佛塔。史载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永宁塔,为北魏时期建造,木制结构,高四十余丈,为我国乃至世界木塔之最。由于佛教盛行,故此阶段的建筑风格较之前期也有所变化,外观由庄重式变为流线型,该时期的飞掾(屋檐由直线变为向上翘的曲线)、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及梭柱等对后世建筑均有较大之影响。此外,期间西方文化经大石由河西走廊传至中原,对该时期的建筑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建筑装饰弃用汉代的云雷纹而该用植物纹样等。
(四) 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590年-公元1279年)
唐代为我国古代建筑第二个发展高峰,此期间最为著名的为大明宫、兴庆宫。此外,后周皇帝武则天于洛阳修建之“明堂”,其平面呈方形,高86米、长89米;相传仅用十月完工,可见在当时社会已存在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及施工组织。
唐代建筑保留至今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从用料尺度、结构构件以及设计方法上看,木制结构,特别是斗栱的使用至此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外装饰的处理上也达到了建筑艺术于技术之一统。中国古建的一大特征“翼角”,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北宋时期现存建筑较少,但张择端所绘之《清明上河图》为当时的建筑样式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北宋编撰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建筑规范—《营造法则》,全书三十四卷,书中共提及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瓦作制度及彩画作制度等,并附以图样说明。在门窗的选用上,此阶段出现了格栅,从而取代了唐以前的板门和直棂窗。
(五)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公元1912年)
元朝于公元1267年在金中都东北平野之上建造大都城(今北京),该城市的设计者为汉人郭守敬,元大都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按完善规划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惟一按巷制所创之都城。
明朝为中国古代建筑第三个发展高峰期,政府设工部,主要负责人称:尚书、侍郎。其职为总揽皇家及全国建筑。明朝建筑除单体建筑宏伟外,还将院落式布局发挥了最大效率,如北京城的建造是以中轴线为据,穿过皇城的正门、主殿,并出皇城北以钟鼓楼为结束。此外,衙署在皇城前、太庙分列其左右,天地二坛以“天南地北”之理论排列,其余各住宅、寺庙乃至仓库等无不规划完备,显示出博大气势。
明代宫殿均是以上等之楠木建造,采用以斗口为单体建筑设计模数,外观采用红墙、黄瓦、白基台,其风格较之前朝别具一格。
清朝的建筑成就主要之一为园林,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及避暑山庄就是极好的佐证。此外,民间造园在其当时也是较为盛行,南方大小商甲,特别是漕运、盐贩等均有其豪华园林。
清朝政治及社会制度延续明朝,清工部于公元1733颁布《工程做法则列》,该则列较之宋时《营造法则》而言,标准程度高,利于大量预制,保证建筑群的统一协调。特别是标准程度的提高,对加快工程进度起到重大的作用。但是,就单体建筑方面,清朝除对前明原有大型房屋建筑翻新及修缮外,并未有其独到的发展;1840年后,随着国门被西方侵略者洞开,期间也引入了西洋建筑,但就其整体而言,大多华而不实、夸浮之风盛行,未能得其要义,故最终也随着洋务运动的告终而一同被掩埋在历史的车轮中。
二、中国古代房建的基本特征
(一)以木构架为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木构架建造,木构架为房屋的骨架,承受屋顶的荷载。其主要形式有二种样式:
1、梁柱式:此种建筑在我国使用非常广泛,大多皇家、官署建筑均是按
此建造。其主要特点为:灰土夯实,在柱顶石上立柱,室内最高柱名为中柱,次为金柱、前后檐最短的叫蟾柱。柱顶横向间架设大梁,俗称“五架梁”。而后在其上依次重叠搭设小梁,形成三角屋架。梁间用“瓜柱”连接,局部梁下还配有随梁枋。柱纵间在梁上架设檩,一般自上而下顺序为:脊檩-上金檩-下金檩-檐檩;檩下有枋,并设挡板连接,再在檩上搭掾。该结构的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空间相对灵活;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其具体构造见图2-1:
2、穿逗式:该建筑形式主要在我国东南、华南及西南地区建造。其主要特征与柱梁的柱上架梁、梁上架檩的方式不同,而是将柱的高度不同等分,并在其上直接成檩;另用穿枋直接穿过各柱,使其成为一体;檩上搭掾与梁柱式相同。优点是用料较小,整体刚性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其具体构造见图2-2,此外,还有密梁平顶式构造,其主要特征是出现了承重墙,顶为平掾,内部也柱、梁、檩构造。该建筑主要出现在蒙古、新疆及西藏地区,由于上述地区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用平顶。
(二)外观分为三段
中国古代房屋建筑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台基、屋身、屋顶。
1、台基:是指建筑物下的基座部分。与商周时期的台榭类同,但材料不再以夯土为主,改为石砌。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显示出建筑物的宏伟高大;二是起到防潮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建筑物台基的高度代表着建筑物本身的等级及其主人的阶层、身份和社会地位。还有须弥座台基,它是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台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台明”,台明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结构、柱间结构和台边结构。柱下结构主要有:磉墩、地基;柱间结构为拦土;柱上结构为柱顶石。
2、屋身:该部分主要由柱、板墙及门窗组成,并其上部设有雀替。雀替是至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3、屋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在极大地丰富建筑物的整体造型的同时,大体积的屋顶也可将雪雨水直接排放到基座以外,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建筑物的防潮措施。其结构形式为两坡顶和四坡顶,并辅以单檐双檐之分。中国古建屋顶主要有五种形式:即: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及攒尖。
(1)庑殿、歇山
庑殿属四坡屋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典,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是四坡与两坡重合屋顶,其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此外,天安门城楼屋顶即属于重檐歇山样式。
2)悬山、硬山
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山墙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墙。
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于山墙之外。山墙大多用砖石承重墙并高出屋面,墙头有各种形式。此种样式以中国南方居多。
(3)攒尖
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和在顶部,最后再加顶。
(三)斗栱为重要建筑构造
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的昂组成,下部还有坐斗及翘(图2-8)。其作用为:
1、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2、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3、作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四)以间为单位,模数制的设计方法。
中国古代建筑的两道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之为一间,它也是房屋的基本计算单位。建屋时,只要确定了性质、间数,按所规定的材的等级和“分”,即可建成比例适当、构件尺寸基本合理的房屋,从而也就达到了模数制,从而即便是没有图纸也能组织施工,并能保持建筑群的整体性。
(五)院落式布局,注重建筑群的整体性。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常为南北向,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四进院落的平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三、中国古代房建的主要类型
(一)宫殿
中国自古以来均建造了大量的宫殿建筑,现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明清皇城—紫禁城,此建筑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之典范。前有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后有乾清、坤宁、交泰三宫,这种布局为传统的“前朝后寝”式布局。紫禁城内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建筑都有主有从,以配殿衬托主殿。整座宫城正是以建筑形象体现了皇家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
(二)民宅
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民宅大多无台榭,屋顶也仅有悬山及硬山两种。但也是以院落式布置,北房明间为堂,东西间及耳房为居室,以东间为上;多院落住宅中,中轴线上院为上;也是按传统礼制安排居住。
(三)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以佛教为主要,仅洛阳一带就曾建寺院1200多座,我国著名的佛像石窟多数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建造的。其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中心为三层台基上的九层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环绕围墙形成矩形院落。院落的东、南、西三面中央开门,门上都建有门楼。院北是较简单的乌头门。僧舍等附属建筑在主体建筑的后面和西侧。寺墙四角建角楼,墙上有短椽并盖瓦,墙外挖壕沟环绕,栽种槐树。此外,道家建筑的白云观及青羊宫,也是非常有名的建筑。
(四)陵墓
因为中国古代砖石结构建筑主要就是体现在陵墓建设之上,故对其加以叙述。依据中国传统思想,木属阳、故造阳宅,石属阴、继而造阴宅。中国古代帝王有这“视死如视生”的理念,其生前所住所用,在其死后均移至地下。据考证,墓室最早为楚国所用,西汉时期得以发展,但仍以木制为主,其名为“黄肠题凑”。东汉时期出现了石砌墓室,墓顶发展经平梁顶、拱门顶至东汉末期已发展为苍穹顶。在明清帝陵的方程明楼及墓室内的门梁柱,也是以砖石建造的,但由于木材的主导地位,在门梁柱及屋顶均雕刻出斗栱及翼角等。由此可见,我国工匠对砖石的使用也是具有较高水平的。
四、中国古代房建发展的几点弊端
行文至此,已接近尾声,凡事有利则有弊,中国古建虽历经千年传承但也存在多数弊端,在此姑且妄加剖析一二:
1、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观念及皇权的高度集中制,对中国古代的房建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百姓建房的高度及规格形制不能超越副署,而副署又不得超越皇城,从而使诸工匠即便有了新建造理念,也不敢妄加建造。
2、明清两朝虽设立工部总管国内建造,但始终未能将其形成一门学科,建造之事仅局限在工匠之间,且好的建筑技术不是禁存于大内,就是藏匿在私人的囊狭之中,从而对古代房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3、受封建观念及其他因素影响导致砖石一直未能起到建筑主导作用,从而使中国古代房建失去了质变的契机。
4、中国二千年文明史,朝代更替频繁,且又经南北朝及五代十国的两次大分裂,对古代建筑造成了极大的损坏。而战争的胜利者往往对前朝遗物进行大肆焚毁,
这是中国古建多数不能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远古到汉代的木结构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从半坡遗址到商代盘龙城遗址、西周周原建筑遗址、汉代礼制建筑、石阙等,虽已有复原研究,但还都未能得出系统的结论,只能看出一些脉络: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结构,后代虽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结构发展史中却有重要作用。②自商代至战国宫殿遗址中已发掘的平面柱网布置,均纵向成行列而横向常不成行列。据此可推断屋架构造,系以纵架为主,直至汉代仍有应用,故纵架应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构造形式。后来,辽金时期偶然也有使用纵架承托横架的构造,那是经过改进提高的纵架。③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栌斗上用拱、昂等组合成铺作的复杂构造形式。
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根据现存实例,可以推断这三种结构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应用。它们的特点如下所述。
殿堂结构: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如造楼房,只须增加柱额和铺作层(平坐)即可。应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平面均为长方形。有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斗底槽。
厅堂结构:用横向的垂直屋架。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每两个屋架间用椽、襻间等连接成间。每座房屋的间数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数、相应步架的椽平长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数量、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规定平面形式。厅堂结构施工较殿堂结构简便,但不宜建造多层房屋。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称为"柱梁作",应用普遍。现存实例中,还有一种综合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形式,如奉国寺大殿,用纵、横、竖三个方向的柱、梁、铺作等构件,互相交错,组成一个整体,施工繁难,辽金以后未见再用。
簇角梁结构:用于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的建筑,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称"大木大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称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则称为"攒尖",多用于小型亭榭。
此外,在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地区,习惯用穿斗式构架。它与厅堂结构同属横向垂直的屋架,但厅堂结构由逐层抬高而减短的梁承受檩和屋顶的重量,故称抬梁式构架。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檩,不用梁,柱间穿枋仅是连系构件。
构件种类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宋代抬梁式构架
根据《营造法式》作如下介绍:
①形制。殿堂型构架内、外柱同高,柱头以上为一水平铺作层,再上即为贯通整个房屋进深方向,随屋面坡度叠架的梁。厅堂型构架内柱升高,没有贯穿整幢房屋进深方向的大梁,在柱间使用较短的梁叠架起来。
②柱。大多加工成梭形,外檐四周的柱子带有生起和侧脚。
③梁。露明的梁称为明伏,被天花遮住的梁称为草伏,明伏有的加工成月梁形式。按每根梁长度和位置的不同称谓,如檐伏、乳伏、平梁、搭牵等。梁的长度以椽架来衡量,一椽架即指一条架在两伏之上的椽子的水平长度,一般梁的长度为几个椽架的长度即称几椽檐伏,但两椽架长的梁在构架最上一层的称为平梁,在内外柱之间的称为乳伏,处于乳伏之上一椽架长的梁称为搭牵。
④铺作。在梁柱交点的斗拱形成铺作层,它既能加强构架的整体性,又能巧妙地吸收、传递来自不同方向的荷载,是抬梁式构架中起结构作用的重要部分。
清代抬梁式构架
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作如下介绍:
清七檩硬山大木小式构架。
①形制。清官式建筑构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筑等级较高,多用斗拱。有的檐柱、内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斗拱层,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构架,多数则近似宋式厅堂构架。大式也有不用斗拱的,用材较为粗壮。小式建筑规模小,不用斗拱,用料也较节省。但无论大式或小式建筑均无明伏、草伏的区别。
②柱。抬梁式构架中的柱子按位置定名。位于前、后檐最外一列柱子称为檐柱,位于山墙正中的柱子称为山柱,在建筑的纵中线上的内柱称为中柱,除中柱以外的内柱,均称金柱。从故宫现存建筑看,明代建筑柱子尚保留了侧脚、生起的作法,清代则很不明显。
③梁。每榀梁架中主要的梁,按本身所承托的檩数定称谓,例如上承九檩者称为九架梁,依次有八架梁、七架梁,直至三架梁。梁的长度以步架(即檩间水平距离)来计,九架梁者长八步架,七架梁者长六步架,六架梁者长五步架等。此外,还有几种次要的短梁,如檐柱与金柱间的梁,长仅一步架,在大式建筑中称桃尖梁,在小式建筑中称抱头梁。如果廊宽两步架,桃尖梁加长一倍,称双步梁;这时往往上面还有一道一步架长的短梁,称单步梁。各种类型的梁,截面高宽比,多近于6:5,或5:4,截面近于方形。
④斗拱。元代以后,梁、柱节点上的斗拱逐渐变小,与唐宋建筑中的斗拱相比,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性加强。到清代斗拱几乎蜕化为装饰性构件。
⑤其他。梁架中的叉手、托脚被取消,纵向的联系构件减少,襻间、串等被统一成檩、垫、枋三位一体的标准作法,称"一檩三件"。
抬梁式构架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
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柱之间。斗枋、纤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
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此法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后,鉴于柱子过密影响房屋使用,有时将穿斗架由原来的每根柱落地改为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而这些承柱穿枋的层数也相应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托挑檐。这时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屋顶,一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有时以垫瓦或加大瓦的叠压长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穿斗式构架是一种轻型构架,柱径一般为20~30厘米;穿枋断面不过6×12至10×20平方厘米;檩距一般在100厘米以内;椽的用料也较细。椽上直接铺瓦,不加望板、望砖。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
井干式结构
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献都属汉代。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器中就有双坡顶的井干式房屋。《淮南子》中有"延楼栈道,鸡栖井干"的记载。
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是井干式结构房屋的实例。它有平房和二层楼,平面都是长方形,面阔两间,上覆悬山屋顶。屋顶做法是左右侧壁顶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檩,椽子搭在脊檩和前后檐墙顶的井干木上,房屋进深只有二椽。
同时,个人建议你看看梁思成先生的《拙匠随笔》和庄裕光先生的《古建春秋》,里面分章节介绍了中国古建筑。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2三味书屋是一个怎样的屋
三味书屋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
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湖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有人说,“三味”源自《李淑书目》。李淑说:“诗书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对此,寿宇也不认同。
寿宇的叔父寿洙邻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此说影响甚大,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倾向之。然而,寿宇还是不认同。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这也是后来人们主观臆测出来众多说法的主要原因。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三味书屋简介 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家台门由寿镜吾的祖父峰岚公于嘉庆年间购置,总建筑面积795平方米,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西有竹园,整幢建筑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闻名中外的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
第一进,即台门斗,隐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文魁”匾,此匾是为鲁迅的塾师寿镜吾的兄长寿子持所悬挂的,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此匾用来光耀门楣,并表示着寿家人曾经出过举人,是户书香人家。
在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穿过天井,有一小方竹园,竹园的北边厢房我们现在把它布置成“三余书屋”,“三余书屋”是“三味书屋”的原名,“三余书屋”的摆放仿照“三味书屋”,游客可以在这仿真的书屋里坐一坐,体验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第二进称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厅堂柱子挂一浅绿色木板刻制的对联,联云:“品节泰山乔岳,襟怀流水行云”。后边金柱上挂着对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德行、言论的赞颂抱对一副:“道义嘉谟见风骨,箴言懿德泽桑梓。”
穿过天井,即第三进--座楼,这里分别是小堂前、书房和寿镜吾先生卧室的原状陈列。
小堂前是用来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额上悬挂着一块“重游泮水”匾,这块匾是寿镜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过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儿寿孝天送来祝贺的。鲁迅对寿镜吾先生充满了真挚的爱戴和敬意,离开绍兴之后,与寿镜吾先生一直有书信往来。1906年鲁迅曾回绍兴,又去看望这位老师,给他讲外面的所见所闻,当时寿镜吾先生就是在这里接待他的。
寿镜吾先生的书房是典型的塾师之家的书房布置,设有《二十四史》专用书柜、普通书柜、文房用具等。房内额枋上悬挂着“三余斋”匾,“三余”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
在寿镜吾先生的卧室里放置着架子床、衣柜、箱柜、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于寿镜吾先生教学很严谨,他每年只收八个学生,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所以他的教学收入很有限,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卧室摆设超过了当时寿镜吾先生实际的生活状况,其实他过着更为俭朴、清苦的生活。
从第三进往东,就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分南、北两部分。南边的厢房现陈列着介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县学、越中书院和越中学塾”三大块内容。北边的厢房即为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
3要大量描写古代房子的句子
1 淡淡的檀木香充斥在身旁,镂空的雕花窗桕中射入斑斑点点细碎的阳光,细细打量一番,身下是一张柔软的木床,精致的雕花装饰的是不凡,身上是一床锦被,侧过身,一房古代女子的闺房映入眼帘,古琴立在角落,铜镜置在木制的梳妆台上,满屋子都是那么清新闲适。
2 房间当中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卧榻是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纱帐的拔步床。给人的感觉是总体宽大细处密集,充满着一股潇洒风雅的书卷气。
3 缓缓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竟是粉黄色的帐幔,暮色微凉。头顶是一袭一袭的流苏,随风轻摇。不适的动了动,却发现身下的床榻冰冷坚硬,即使那繁复华美的云罗绸如水色荡漾的铺于身下,总是柔软却也单薄无比。不时飘来一阵紫檀香,幽静美好。榻边便是窗,精致的雕工,稀有的木质。窗外一片旖旎之景,假山,小池,碧色荷藕,粉色水莲。不时有小婢穿过,脚步声却极轻,谈话声也极轻。
4 正门五间, 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往前一望,见白石,或如鬼怪,或如猛兽, 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Н绣槛,皆隐于山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5 院外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三间垂花门楼,四面抄手游廊。院中甬路相衔,山石点缀,五间抱厦上悬“怡红快绿”匾额。整个院落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后院满架蔷薇、宝相,一带水池。沁芳溪在这里汇合流出大观园,有一白石板路跨在沁芳溪上可通对岸。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一槅一槅,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其槅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倏尔彩绫轻覆,竟系幽户。且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诸如琴、剑、悬瓶、桌屏之类,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
6 整个房间都挂满了用金花点缀的深红色土耳其织锦。在房间的凹处,有一样长沙发模样的东西,上面放着几把阿拉伯宝剑,剑鞘是镀金的,剑柄镶嵌着一颗颗晶莹夺目的宝石;从天花板垂下一盏威尼斯琉璃灯,外形和色彩都很迷人;脚下踩的是能陷至脚踝的土耳其地毯;数道门帘垂落在门前,另有一扇门通向第二个房间,里面似乎被照耀得富丽堂皇。
7 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8 整个房间都挂满了用金花点缀的深红色土耳其织锦。在房间的凹处,有一样长沙发模样的东西,上面放着几把阿拉伯宝剑,剑鞘是镀金的,剑柄镶嵌着一颗颗晶莹夺目的宝石;从天花板垂下一盏威尼斯琉璃灯,外形和色彩都很迷人;脚下踩的是能陷至脚踝的土耳其地毯;数道门帘垂落在门前,另有一扇门通向第二个房间,里面似乎被照耀得富丽堂皇。
9 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墙角边放一张简单的床铺,一头是棋盘格花纹的帐幔,另一头却只有粉刷的墙壁。地下铺着泥砖,真是一尘不染,但是很潮湿,好像上回冲洗以后,再也不肯干了。地下室的窗口对着街道,因为怕小孩子们扔石头,装上一面百叶窗,又挂满了从篱笆上,沟渠边和田野间采来的奇形怪状的野草,……。那屋子里到处挂着药草,光线也受了障碍;药草在风干的时候,随着散发出一种不大好闻的气味。
10 这个房间陈设很简单,但却很华丽。房间是圆形的,靠壁,有一圈固定的长椅。长椅上,墙上,天花板上,都铺钉着富丽堂皇的兽皮,踏上去像最贵重的地毯一样柔软;其中有鬃毛蓬松的、阿脱拉斯的狮子皮,条纹斑斓的、孟加拉的老虎皮,散布着美丽的花点的、在但丁面前出现过的、卡浦的豹皮,西伯利亚的熊皮,挪威的狐皮;这些兽皮都一张叠一张地铺得厚厚的,似乎就像在青草最茂密的跑马场上散步,或躺在最奢侈的床上一样。
11 阴暗的窗子面临着同一个庭院,装着同样的栅栏,栏杆间结着一个也许有二十五年之久的蜘蛛网,那一块用了二十五年、本来是绿色的窗帘,由于眷恋着太阳,如今已经褪色了。窗子旁边摆着的依旧是那张黑色桌子,铺着一块早先也是绿色、现在却尽是斑点的台布。桌子上摆着一只又大又黑的墨水台和一大瓶黑色止淋粉,都固定在一个座子上;还摆着一对黄铜烛台,再也没有人用来点烛了,一把剪烛芯的铜剪子,也没有人拿来剪烛芯了。一张垫着薄薄褥子的铁床,上面挂着一支从来没有用过的双筒猎枪。床底下,有一只样子像小棺材的六弦琴盒子。一张窄小的皮长沙发、两把皮椅子、一个白铁皮大脸盆和一个小小的深樱姚的红的橱子,凑成这房间的家具。这房间由于地形狭长,更兼经常笼罩着一片昏暗,与其说它像一间屋子,不如说像一个坟墓。
12 这是一个洁净、雅致的房间。一张席梦思双人床,摆在屋子中间,上边盖着洁白的、绣着小花的床罩。左边是一对精致的小沙发,一个床头柜,柜上放着一个贝壳叠起的小台灯。右边是一台淡绿色的冰箱,上面摆着一套雕花的玻璃水杯。屋子正中墙,悬挂着一张大彩色照片……
13 墙上挂着用金银各色丝线绣着狩猎图的帐幔,那绣工在当时可算得是最精致的了。床上铺着一块同样富丽的绸罩单,四围挂着紫色的短幔。椅子也都有彩色套子,其中一张特别高,前面放着一个镂花的象牙脚凳。至少有四盏银制的灯架,点着高大的蜡烛,把全屋子照得通明。
14 这书房显得这样超凡的安静。空气是平均的,温温的。炉火也缓缓地飘着红色的光。墙壁是白的,白的纸上又印着一些银色图案画,两个书架也是白色的,那上面又非常美观地闪着许多金字的书。并且书架的上面排着一盆天冬草,草已经长得有三尺多长,像香藤似的垂了下来,绿色的小叶子便隐隐地把一些书掩盖着。在精致的写字台上,放着几本英文书,一个大理石的墨水盒,一个小小玲珑的月份牌,和一张《希望》镶在一个银灰色的铜框里。这些装饰和情调,是分明地显出这书房中的主人对于一切趣味都是非常之高的……
15 走进冰如的客室。这是一间西式的屋子:壁炉上面,横挂一幅复制的油画,画的是一个少女,一手支颐,美妙的眼睛微微下垂,在那里沉思。两只式样不同安舒则一的大沙发,八字分开,摆在壁炉前面。对面是一张玲珑的琴桌、雨过天晴的花瓶里,插几枝尚未全开的腊梅。里面墙上挂四条吴昌硕的行书屏条,生动而凝炼,整个地望去更比逐个逐个字看来得有味。墙下是一只茶几,两把有矮矮的靠背的椅子。中央一张圆桌,四把圆椅围着。地板上铺着地毯。光线从两个又高又宽的窗台间射进来,全室很够明亮了。右壁偏前的一只挂钟,的搭的搭奏出轻巧温和的调子。
16 树影在地毡上移动,大宣炉里一炉好香的烟气,袅袅不断的上升。东面的壁衣浴在太阳光里,上面附着的金碧锦绣,反射出耀目的光彩。中堂挂着的一幅陈所翁的墨龙,张牙舞爪的像要飞舞下来。西壁是一幅马和之的山水,那种细软柔和的笔触,直欲凸出绢面来,令人忘记了是坐在京市的宅院里。
17 墙上画着淡蓝色小方块的彩色图案,围着镀金的、华丽的框子,角上刻着精致的花果,有肥胖的小爱神在上面自如飞翔。天花板上绘着金碧辉煌的藻井,围护着中间的一丛明灯——在闪光的棱柱和镀金泥灰卷叶之间点缀着好些电灯泡。地板打蜡、擦亮、发出微红的光来,四周都装着镜子——高大、明洁、车边的镜子——相互辉映,映出了不知多少人影、面容和灯架来。餐桌本身并不怎么出色,可是台布上印着饭店的名称,银器上刻着特芬纳的牌号,瓷器上有哈弗兰的厂名,小红灯罩下灯光照耀着这样的器物,以及客人的衣服上、脸庞上反映出的墙壁的色泽,使餐桌显得仿佛很夺目。
18 一间白大理石的巨大宴会厅:红色的帷幕,发亮的嵌花地板,绿色圆柱中间放着很多桌子,白桌布上面金、银、玻璃器皿闪闪发光。高台上有一张长桌,从大厅这一头直到那一头,约有一百尺长,其余的桌子一排排和高台成直角。两盏金碧辉煌的巨型吊灯从高高的红色金色的天花板垂下,吊灯上的无数个毛玻璃的圆灯大放光明。在墙上还有装饰华丽的壁灯闪光耀目。
19 屋里也和一般农家大不相同。一般农家,都是当屋放着一张破床,床上放着案板瓢盆一类杂物。这里倒很有点地主家的派头,中间放着条几、八仙桌子,两边各放着一把太师椅,椅子上还铺着红布椅垫。条几上那座大自鸣钟,擦得明光锃亮。两边的隔扇门都挂着雪白的门帘,里间屋的摆设就被遮挡住了。
20 红的砖,绿的窗棂,白的栏杆,淡黄的瓦……这是一所典型的北京式“四合院”,里面住着三户人家。在四幢相对的灰砖平房中间,是一个灰砖铺就的长方形小院。院当中砌着个花坛,上面陈放着十几盆盛开的菊花。花坛旁那棵一丈多高的红海棠树,枝条被修剪得疏密适度,整个庭院更显得古朴、静谧。只有当阵阵清风吹拂,从盆菊和海棠树上落下的枯叶在地上沙沙作响时,才偶尔划破院中的沉寂。
21 纱幔低垂,营造出朦朦胧胧的气氛,四周石壁全用锦缎遮住,就连室顶也用绣花毛毡隔起,既温暖又温馨。陈设之物也都是少女闺房所用,极尽奢华,精雕细琢的镶玉牙床,锦被绣衾,帘钩上还挂着小小的香囊,散着淡淡的幽香。
4古人的书房如何给今人滋养?
中国古代文人书房可谓自成一个风雅的体系,令人艳羡和自豪。雅士们在一个属于自已的小天地里,闲倚床榻览古籍,挥毫泼墨绘丹青,或约上三五同好,齐聚雅斋,摩挲古鼎,品鉴古画,或抚琴弹奏清曲一首,逍遥自乐,以终天岁,不虚此生。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他们所追求的与世无争、悠闲安逸的生活状态,在今人眼里不禁容易遭人白眼:时代不同了,在注重商业和物质繁荣的当今社会,恐怕除了真正有福气的一小部分人以外,没有人敢发这般宏愿。
好好住@杨土土
梁秋实先生说:“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 我想是旨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给每个人留一片精神自留地。即使没有古人横溢才华挥洒墨宝,万贯家财去购置书房陈设,有个合适的地方能让自己经常在精神乐园里自由飞翔,这在任何年代都会引起共鸣的。
我想这篇文章讨论的不是如何通过堆砌文玩雅趣来复古明清书房,而是希望探讨从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汲取养分,运用到现代生活中,为自己布置一片风雅之地。
1. 宜小聚气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对文人书房的家具陈设有这样的描写:书斋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宏敞则伤目力。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堂可是一个小书房的典型例子。坐习惯了敞阔大殿的皇帝在仅约四点八平方米的书房中找到了片刻宁静。
明代归有光,在青年时代曾厮守于一间极为狭小的书斋,名曰项脊轩。“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作者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好好住@云行设计
现代户型,利用空间有限的劣势,设计一个把自己包围在其中的小空间,可以静心凝神,仿佛外面的世界于自己无关,可谓是化劣势为优势。
一般来说,书房喜小不喜大,一般公认在12平米内比较合适。然而大小也是人的感觉而已,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虚(留白空间)实(放置家具)搭配不当,即使书房大小合适,也会显得狭小而局促不安。举个例子:上图两个书房空间大小格局都类似,一个看起来舒展开阔且聚气(左),另一个则看起来谈不上聚气,反而显得狭小局促(右)。原因是小空间不适合把书桌放置在中央。
另外,稍微大一些的空间不一定不聚气。把合适尺寸的书桌放置在房间中央,使空间所占用面积和留白面积相怡,书房则会有变小的感觉。再举一个例子:上图两个空间大小比例类似,一个看起来陈设合理,空间开阔而聚气(左);另一个看起来空荡荡的,伤目力(右)。原因是在稍大些的书房里,合适把书桌摆在中央。最终原则是在一定的合适面积基础上,使室内空间虚实相宜。
2. 柔和光线
“书桌常都置于窗前迎光处,方便取阅”。杨耀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讲到:“书案一端也常临墙窗,墙窗敞开,檐际悬挂竹帘。”
好好住@盒子和默默
如果可以出租书房的不同角落,那么靠窗户的位置肯定是最值钱的。当午后的一缕金色阳光向室内袭来,泡一壶好茶,或是咖啡,翻开一本好书,静静享受一天中稍纵即逝的最诗意时光。
好好住@猪扑啦
面朝窗口,春暖花开。然而,不是任何窗口都适合去亲近的:窗的朝向会直接影响我们在窗边工作或阅读的体验。如果书桌朝向正好迎着阳光射进来的方向,则需要用柔和的窗帘做遮挡;或者改变书桌朝向,避开直射的阳光。
朝东的窗口,早晨的光照会特别刺眼;朝南的窗口一天中会有非常多阳光直晒的时间,用白色的布艺窗帘遮挡,空间柔和而浪漫;朝北的窗口没有阳光直射,在窗边放置书桌非常合适,桌面会充满柔和的散射光;朝西的书房,下午会有西晒,避免和阳光直射的角度相向而行,西晒才会变成墙面浪漫的投影。
至于光线遮挡神器,中式书房喜用竹帘;现代风格的室内适合简洁干练的百叶窗,蜂巢帘;日式日式障子纸窗尽显现代禅意。
3. 家具摆设
古时饱学之士,一日之中必有静坐,坐必有茶,茶必吟诗,诗必写字,写字必于书斋。书房虽小,五脏俱全,其中必备之物便是书桌。在明清时期的书房中,书案作为书房之灵魂与心脏一般被放在中间。高大的书架、或成排的书箱常作为室内空间的隔断,置于书桌一侧。而榻作为读书小憩的家具置于书桌另一侧。更有香几焚香提神,花几怡情。家具摆放,高低错落。
明代文人经常在书房内召集文友,进行雅集活动。在文人聚会时,通常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琴,因为要携琴访友;一是茶炉,要烹茶待客。仇英的《临宋人画轴》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如此功能的一个书斋。在这样的书斋,更侧重于读书而非写字画画,床榻成为房间的中心。
我经常在思考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在书房选择靠墙的隔板桌:隔板桌简洁,实用;能把家里的角角落落利用起来;占地少,适合小户型;而且符合当下现代装修风格的审美。
好好住@田午
而最重要的原因我想可能是我们的办公模式从纸张墨笔转变到了电脑互联网。一张隔板桌,即使长宽可按需求调节,最终进深是不如一张传统书桌的。隔板桌30cm就足够放下电脑,40cm就可以将胳膊放到桌面上实用电脑。宜家75cm进深的桌板才足够舒适放下写字画画用具。好好住友@田午的画桌进深70cm。他家的书房无疑是古典书房现代化的好例子。
好好住@龙之芥/@ 郑佳圆圆
对于酷爱纸质书的朋友来说,坐榻则成了书房的中心。好好住友@龙之芥打造了一个非常舒适养眼的飘窗榻。而@郑佳圆圆则革新了老家具,在老式榻上定制了现代的坐垫。对她来说,书房就是在榻上看书。另外,她还在书房设计了喝茶的角落,榻上躺累了,就移步至窗口,好不享受。
好好住@昔所长
喝茶角落做得更加有韵味的是昔物所主理人在工作室做的榻榻米茶区。在整个侘寂风格笼罩下,主人用非常低的预算,云淡风轻得用老木板在飘窗处搭了个茶席,还真有点仇英《临宋人画轴》里的调调。
好好住@川行设计
@川行设计的书房外形简约现代,可功能上则是富有古意。不大的空间既有书桌办公功能,飘窗读书休憩功能,还兼顾喝茶会友功能。
好好住@天马设计-史鹏巍
而汗牛充栋的藏书,需要客厅开阔的气场来接应。书柜前置一张同样宽大的茶席,可看书,可喝茶,可会客,也很有古意。
4. 素静风格
唐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书房简陋,但精神世界却是最令人享受的。这样的朴素的审美观一直流传并影响后世。明代文震亨认为书房的布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古朴雅致,方便舒适,具有情趣意味,不以价格贵重,流于俗式。
好好住@云行设计
雅和俗,本是很主观的标准。可我想还是有一些共识的,比如@云行设计的这个作品,线条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材质却散发着低调的高级感。这个书房没有不切实际的企图,舒适,实用,反而非常雅静。
再来一个反例子,抹去了工作室的名字,不想以一己之评价而害了其声誉。这个书房处处用料高级,比如大理石,书架中刺眼的灯带,家具看来也都是高档商品。相反,书架中基本没有什么书,书桌也很小。风雅是基本全无,反而有炫富之嫌。
5. 情趣植物
关于书斋的处所,古人们可是挑剔至极:“市声不入耳,俗轨不至门。客至共坐,青山当户,流水在左,辄谈世事,便当以大白浮之。”即使不在山中,许多文人也会在书房周边植树种花,以衬清幽。总之,书斋外的环境要极富有诗情画意,雅气十足,令人洗尽俗肠。
在住宅面积无法满足庭院要求的现代,我们只能把眼光投向案头清供。清供是在室内放置在案头供观赏的物品摆设,主要包括各种盆景、插花、时令水果、奇石等,为书房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情趣。
好好住@田午
中式清供有一套独特的体系,且清供植物和中式家具有着千丝万缕的审美联系。把中式植物,比如上图的文竹,放置在不合适的现代风格室内,如果搭配不当,美感直降100个百分点。
好好住@夏小西
有意思的是,蹩脚现代家具不行,而具有老旧感的西方田园风格竟然能撑得起东方韵味。好好住友@夏小西用老榆木门板做了一块隔板桌,配上西式田园风格的藤椅,靠窗而居,点缀前景和后景中的春意盎然还真有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
好好住@插画师西朴SYPO
搭配现代风格的室内,可以选择风格属性模糊的植物。搭配合理,不乏禅意,或仙境一般的氛围。别忘了,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诗情画意,荡尽俗肠的精神世界,具体是带着什么样貌,其实也不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让人快速和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脱离,进入到单纯愉悦的精神世界。而布置书房的意义不过如此。
文中多张图片来源于好好住多位住友,封面图片来自好好住@夏小西
内容由好好住用户浮生杂志提供,更多问题来好好住APP和屋主直接交流吧~
5对于书房的配置,古代人是怎么做的?
受疫情影响,很多人都已经开启了居家办公模式,然而一天忙下来,结果却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工作进度2.5%”。平时在办公室五分钟就能解决的事,在家磨蹭半小时才刚起了个头。
明明也没干别的事儿,一整天都坐在电脑面前,甚至比在公司工作时间还长,为什么效率就是上不去呢?
如何才能摆脱居家办公的魔咒呢?这事儿倒是可以从古人身上,好好取取经!
仪式感很重要
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居家办公,一个独立的房间太重要了,像这样的房间现在可以统称为工作室。
咱们居家办公一定要辟出这样的工作室,现在家里的工作室一般就是书房,就算没有独立的书房,卧室也行。而古人的工作室大体上也就是书房。
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书房是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建功立业的重要根据地,或诗书画卷笔墨挥毫,或三两好友奇文共赏。
而且古人都比较文雅,他们大多会为自己的书房取一个别致的名字,比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蒲松龄的“聊斋”、刘禹锡的“陋室”、陆游的“老学庵”等,其中“斋”是古人书房最常用的字之一。与房相比,“斋”一字,也许更有了一些出世的意味。
明朝《遵生八笺》上说:“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审居室安处者,为得安乐窝。”
联系这些古色古香的名字,仿佛枯燥无趣的工作生活,也平添了一丝韵味。为此,我也仿着古人,为自己卧室一隅也取了个私以为雅致的别名——知更馆。
从此榻入“知更馆”竟十分真切的生出想要奋笔疾书的工作状态。
布置不得马虎
居家办公,环境布置也不可马虎,许多人即便寻得一片自在天地,却是饮料茶水、零食瓜果摆了满桌,甚至还有猫狗作伴,更不谈不离手的手机,没有一点心思工作。
古人对书房的追求,除了名字上的雅,对于布置更是讲究。古代书房有很多精妙的设计,但崇尚的是“宜简不宜繁”,力求“高雅绝俗之趣”。
比如明代文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描绘了自己书房的陈设:
“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铜石镇纸一。左置榻床一, 榻下滚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炉一,用烧印篆清香。冬暖炉一。壁间挂古琴一,中置几一。如吴中云林几,式佳。壁间悬画一,书窀中画惟二品;山水为上,花木次之,禽鸟人物不与也。或奉名画山水云霞中,神佛像亦可。名贤字幅,以诗句清雅者,可共事.....”
这便是富贵人家的书房,高端大气上档次,却也不会让人觉得有过于绚烂喧宾夺主之处,每一物都恰到好处的陪衬一股浓厚的书卷气。
但这样的书房在古代还是少数,倒不是人们不重视书房的陈设,而是因为毕竟有钱人还是少数。不过这并不影响古人对书房的喜好。条件简陋的,一桌一椅一盏灯,再有几架书,足可成书房。
比如南宋文学家陆游在《新开小室》诗中说:“并檐开小室,仅可容一几。东为读书窗,初日满窗纸....”
这间“仅可容一几”的小书房,是陆游八十多岁时才重新开辟,陆游可谓相当满意:“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还有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对他着的“陋室”抒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感叹。
要是经济再好一点,想让书房雅致脱俗,赏心悦目,人们便会在此基础上再添些物件。
比如读书人最爱的茶水摆件。
还有先秦时古人就喜爱的焚香,与饮茶一样,后来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称“雅习” 。
空间足够的情况下,古人的书房还会必备一张几榻。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古代的几塌比国外的沙发要早出许多年。而且功效更齐全。伏案累了可以坐在榻上休息,文人雅集也可以坐于榻上吃茶畅谈,工作至夜深还能直接卧榻而眠。
一物三用,实在周到。
预防打扰,学习古人的定力
有人要说了,即便我将工作台收拾得再好,名字取得合心意,但架不住家人盛情难却,父母时不时进来送点水果,伴侣偶来关心工作进度,孩子或者宠物还要来撒个娇,工作效率也拉低了啊。
此时可以提前跟家人打好招呼,几点到几点之间有工作不要进来打扰。或者在“工作室”门口贴一张条:“君有急诏,小人领命;切莫打扰,凯旋再聚。”,即增添家庭乐趣,也表达了不想被打扰的意思,家人或者室友看到也会开心的支持。
当一切布置完毕,门口的小纸条也已经贴好,一切不相干的事都被隔绝在门外,那是不是就能专心的工作了呢?好像还有一个最严重的问题,老爱摸下手机、看下窗外、瞅瞅家人、思想跑偏怎么办?
咱们继续从古人身上找方法,学习一下古人的定力。
话说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隐士叫管宁,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有一天他和好友华歆同在一张桌席上读书。此时有一个阵仗十分气派的达官贵人从门口经过,引得路人纷纷为官,华歆也被吸引跑出去观望。等他回来准备继续学习时,却发现管宁已经将他们的席子割开,说道:"你这样没有定力的人,不是我的朋友。"
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割席断交”的由来。
所以说,即便外部条件再好,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定力要足够。即便是在家办公,也不要为外物所扰。
疫情让每一个行业都生存艰难,能够安然坐在家办公的我们,已经是最幸福的人了。愿我们每个人的付出,都对得起最后的回报。
宋式风格书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宋式风格别墅、宋式风格书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2023-03-31 05:35:09
目录 返回
首页